-
玩轉(zhuǎn)高爐,具備必要的煉鐵理論是必須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悟透高爐,常能遇到一些沒有什么文憑,煉鐵理論水平也不高的高爐操作者,卻能得心應手的操作高爐,相反一些文化水平高,談起理論滔滔不絕的高爐操作者,卻不見得能真正的駕馭高爐,可見悟性的重要。當然這里并沒有要輕視知識或科學的意思,相反,努力提高文化知識和豐富科學理論水平也是后天提高悟性的手段之一,而且,悟性也是知識的一種體現(xiàn)。
其實不僅高爐,人生處處都需要“悟”,佛家美其名曰“參禪”,道家曰“悟道”,世上有太多的事物或現(xiàn)象,并不能完全用文字表達或闡述出來,那部分沒能表達出來的意境,就只有靠我們?nèi)杖帐∥蛄恕;蛘哂美献拥脑拋碚f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稱之為“玄妙”吧。
正如大高爐與小高爐,所有的煉鐵理論應該是都適應大高爐和小高爐的,于五十方的高爐來說,五百方的高爐應該算是大高爐了吧,而于五百方的高爐來說,五千方的高爐也足以稱為大高爐了吧,我不知道以后會不會有五萬方的高爐,如果真有,那么我們今天談的五千方的大高爐到那時也僅能算作一座不起眼的小高爐了吧。也許到那時,我們的煉鐵理論還是我們今天所學的這些理論,并不會有太多的改變,但也許那時的高爐操作,相較現(xiàn)在五千方高爐的操作,也會有許多的不同之處吧,正象我們今天大談特談的大小高爐操作的區(qū)別一樣。用佛家的一句話說,“其實本沒有不同,只是心境不同罷了”。悟透了,看山還是山,看水亦是水。
初學煉鐵時,讀到爐缸堆積的征兆時,其中有“爐缸堆積時,透氣性指數(shù)明顯下降,煤氣通過爐料的阻力增大,爐內(nèi)透氣性變差”一段話,很是費解,風口在爐缸的上沿,鼓風又是向上運行的,并不穿過爐缸,那爐缸堆積是怎么影響向上運行的煤氣的穿透的,不會是所有的爐缸堆積都在風口水平面上吧。
后來有人解釋:因為爐缸堆積,爐缸容積變小,所能容納的渣鐵變少,這樣,渣鐵熔化后很快把爐缸的爐料浮起,把上面的爐料壓緊壓實,從而使上部的爐料透氣性降低,所以爐缸堆積會影響爐料上部的透氣性。初聽起來很有道理,信也!但卻似乎也經(jīng)不住推敲,爐缸內(nèi)全是焦炭,焦炭的可壓縮性且不說,且焦炭的透氣性是最好的,能大幅度影響爐料透氣性的從來不是焦炭,而是透氣性最差的礦(即短板理論),再者,即使焦炭能影響爐內(nèi)的透氣性,但風口前因為有回旋區(qū)的存在,屬于半空區(qū),爐缸內(nèi)浮起的焦炭進入風口半空區(qū)便不會再被壓縮,也即是風口上部的爐料是不會受影響的,也更不會影響上部的透氣性。
既然一種解釋不能讓人信服,一定會有第二種解釋,于是有人解釋:因為爐缸堆積,爐缸內(nèi)空間縮小,可容納的渣鐵量減少,導致渣鐵滯留在上部爐料的空隙中不能及時落下,影響了爐料的透氣性,阻礙了煤氣流的上升。并且用實例說明:爐缸堆積的高爐容易燒風口,就是因為渣鐵不能及時滴落入爐缸內(nèi)導致有較多渣鐵接觸到風口所致。這一解釋好象確實很對,而且實例也更能說明一切,應該是能令人信服的吧。但其實只要細想一下,便能找出不少的錯來。第一,我們的前提是爐缸堆積,而不是爐缸以上的堆積,所以爐缸以上的渣鐵是能象正常爐況時一樣順利滴下的,至少能順利滴落到風口平面吧。第二,如果滴落到風口平面的渣鐵無法再向下滲透了,那么在風口平面應該能觀察到風口涌渣甚至涌鐵(長時間不出鐵或者爐缸大涼時觀察到的風口涌渣就是這種現(xiàn)象,前者是因為爐缸渣鐵已滿、后者是因為渣鐵粘稠無法滲入爐缸所導致的),可見爐缸堆積時對渣鐵滲透的影響并沒有那么大。第三,還是前面的理由,即使渣鐵再無法滲入爐缸,也只是影響爐缸,對風口區(qū)以上的爐料應該沒有太多的影響,也不應該影響風口以上料柱的透氣性。所以,這種解釋好象也不能讓人完全信服。
不知道還有沒有第三種第四種解釋,也許萬能的煉鐵朋友們會有更多更好的解釋,也歡迎積極探討交流。
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煙囪,就象熱風爐常用的那種,其實,煙囪的抽力是可以很簡單的用公式算出來的,相信上過學的朋友們都會。按理說,煙囪的高度一旦確定,煙氣的溫度確定,其抽力也就確定了。但實際生產(chǎn)中卻往往有的煙囪好用(抽力大),有的煙囪卻不好用。搞建筑的朋友告訴我一個絕竅,要想煙囪好用,煙囪下部要留足夠的坑。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如果把煙囪設計成下圖1的形式,煙囪就廢了,而是要把煙囪設計成圖中2的形式,在進氣口下部留出一定的空間,煙囪才會有正常的抽力。
不知道還有沒有第三種第四種解釋,也許萬能的煉鐵朋友們會有更多更好的解釋,也歡迎積極探討交流。
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煙囪,就象熱風爐常用的那種,其實,煙囪的抽力是可以很簡單的用公式算出來的,相信上過學的朋友們都會。按理說,煙囪的高度一旦確定,煙氣的溫度確定,其抽力也就確定了。但實際生產(chǎn)中卻往往有的煙囪好用(抽力大),有的煙囪卻不好用。搞建筑的朋友告訴我一個絕竅,要想煙囪好用,煙囪下部要留足夠的坑。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如果把煙囪設計成下圖1的形式,煙囪就廢了,而是要把煙囪設計成圖中2的形式,在進氣口下部留出一定的空間,煙囪才會有正常的抽力。
表面看,煙囪2下部的坑和煙囪的抽力沒有關(guān)系,但確實影響著上部的抽力,換一種思維,表面看高爐的透氣性和風口以下的空間區(qū)域沒有太大的關(guān)系,但事實是風口下部堆積了,卻影響了其上部爐料的透氣性。這兩者是不是有共通之處。筆者愚昧,至今沒能想到怎么用文字來表達或解釋這種現(xiàn)象,或許和流體的特性有關(guān)吧,但這不是本文的重點,本文只是想表達的是,高爐不只是高爐,高爐和我們周圍的事物一樣,可以共通共悟,少時常去澆地,溪水很小,可以隨意的截流或改水,大時讀到長江截流的新聞,常為水利工作者概嘆,如此巨流,截流實屬不易,驚為天人。也終于悟透了為什么高爐出現(xiàn)異常時要第一時間減風的道理,因為只有風小了,可以截、可以堵、可以疏、可以隨心所遇。
圣人云:道本無形,善悟者達之。
(責任編輯: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