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周利 白曉光 李玉柱
(內(nèi)蒙古包鋼鋼聯(lián)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
摘 要 本文利用燒結杯開展了FMG西部粉替代毛塔粉試驗研究,對不同替代比例的燒結礦質量指標以及高溫冶金性能進了系統(tǒng)研究。研究結果表明:FMG西部粉可以替代毛塔粉用于燒結生產(chǎn),在保證燒結礦質量指標以及高溫冶金性能指標穩(wěn)定的前提下,建議FMG西部粉替代毛塔粉的比例控制在12%以內(nèi)。
關鍵詞 FMG 毛塔粉 替代 試驗研究
包鋼燒結生產(chǎn)使用的鐵料以自產(chǎn)白云鄂博鐵精礦為主,該鐵精礦為磁鐵精礦,粒度較細,SiO2含量低,且以復雜硅酸鹽形式存在,同化性能和燒結性能均較差,導致燒結過程料層透氣性差,燒結礦轉鼓強度與國內(nèi)普通燒結礦有一定差距。由于自產(chǎn)鐵精礦SiO2含量低,為了保證燒結礦SiO2含量控制在4.9%左右,需要配加一部分高硅礦,目前使用高硅毛里塔尼亞粉礦,但是這種粉礦粒度分布不均,且成分波動大,燒結性能較差,而產(chǎn)自澳大利亞的FMG西部粉從性能及價格上均具備上述優(yōu)勢,而且P含量較其他澳礦低,對于包鋼目前鋼水脫磷成本的降低具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而且FMG西部粉中的S等有害元素含量低,可以滿足當前包鋼的生產(chǎn)需求。通過本試驗的研究,提出FMG西部粉適宜的替代比例,為包鋼合理利用該礦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
1 試驗原料、方案及參數(shù)控制
1.1 試驗原料
試驗用鐵料包括精礦A、精礦B、澳粉、毛塔粉、FMG西部粉礦以及鋼渣;熔劑包括石灰石、生石灰、輕燒白云石,燃料為焦粉。試驗原燃料的化學成分見表1。
由表1可知,F(xiàn)MG西部粉TFe/FeO=120.1,屬于假象赤鐵礦,品位60.04%,SiO2含量8.15%,Ig含量3.65%,P含量0.076%,Al2O3含量2.15%。若用FMG西部粉替代毛塔粉,F(xiàn)MG西部粉的SiO2含量較毛塔粉約低4.18個百分點,P含量高0.012個百分點,Al2O3含量高1.01個百分點,而且FMG西部粉燒損略高。因此,從化學成分上看,用FMG西部粉替代毛塔粉,預計燒結礦P和Al2O3的含量增加。
試驗采用石灰石和生石灰調(diào)整燒結礦堿度,采用輕燒白云石調(diào)整燒結礦的MgO含量。
1.2 進口鐵礦粉的粒度組成
試驗用三種進口鐵礦粉的粒度組成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三種進口鐵礦粉中,F(xiàn)MG西部粉粒度較粗,毛塔粉粒度較細,澳粉居中。對于-0.5mm粒級的粘附粉,毛塔粉占比為49.0%,該粒級顆粒在燒結混合制粒過程中容易粘附在核心表面形成小球,對改善燒結過程具有重要的作用;而FMG西部粉的-0.5mm粒級占比較低,僅為17.5%,不利于混合料的制粒[1]。
1.3 試驗方案
試驗以稀土鋼煉鐵廠鐵料配置為基準,用FMG西部粉分別以6%、12%、18%的比例部分或全部替代毛塔粉,同時為保證燒結礦SiO2含量達到控制水平,鐵料配置中澳粉的配比要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試驗方案見表3。
1.4 燒結杯試驗工藝參數(shù)及燒結礦參數(shù)控制
試驗采用包鋼技術中心煉鐵研究所直徑300mm燒結杯,料層厚度700mm,點火負壓為4.9kPa,燒結負壓9.8 kPa。
燒結礦堿度按照2.0±0.08控制,燒結礦MgO含量按照2.0%控制,燒結礦SiO2含量按照4.85%~4.9%控制。
2 進口粉礦燒結基礎性能
同化性—澳粉、毛塔粉和FMG西部粉的最低同化溫度分別為1210℃、1294℃和1250℃,即FMG西部粉的同化性介于澳粉和毛塔粉之間,較毛塔粉好,較澳粉差。
液相流動性—澳粉最低流動溫度為1230℃,液相流動性指數(shù)FI為0.24;毛塔粉最低流動溫度為1225℃,液相流動性指數(shù)FI為0.89;FMG西部粉最低流動溫度為1210℃,液相流動性指數(shù)FI為1.155;因此,從液相流動性比較,由好到差的排序為:FMG西部粉>毛塔粉>澳粉。
3 試驗結果及分析
3.1 燒結礦化學成分的變化
燒結礦化學成分分析結果列于表4。
3.2 燒結工藝指標的變化
燒結杯試驗結果見表5。
由表4可知:四個試驗點的MgO和SiO2含量與設計值在正常誤差范圍之內(nèi)。
由表5可知,與基準點(1#)相比:
(1)成品率方面:用FMG西部粉替代毛塔粉,以6%和12%比例部分替代,燒結礦成品率無顯著變化;以18%比例全部替代,燒結礦成品率顯著降低。分析認為,F(xiàn)MG西部粉燒損較高,在燒結過程中需要消耗更多的燃料,在配加焦粉相同的條件下,導致燒結礦成品率降低。
(2)利用系數(shù)方面:隨著FMG西部粉替代毛塔粉比例的增加,燒結時間延長,從而導致燒結利用系數(shù)有降低的趨勢,尤其是18%替代后,利用系數(shù)降低明顯。
(3)垂速方面:隨著替代比例的增加,燒結時間延長,從而導致燒結垂速有降低的趨勢。
(4)固體燃耗方面:與基準點相比,6%、12%替代燒結固體燃耗沒有明顯變化,18%替代后配比固體燃耗增加明顯。
(5)轉鼓強度方面:與基準點相比,替代比例在12%以內(nèi)時,燒結礦轉鼓強度變化不明顯。18%替代后轉鼓強度最低。
3.3 燒結礦冶金性能的變化
燒結礦冶金性能試驗結果見表6。
由表6可知:
與基準點相比,6%,12%替代后,燒結礦軟化溫度(T4、T10)有降低的趨勢,軟化區(qū)間變寬,熔融區(qū)間變化不明顯,最大壓差升高。之后,隨著18%替代后,軟化溫度(T4、T10)有降低的趨勢,軟化區(qū)間變寬,低溫還原粉化指數(shù)惡化,還原性改善。
3.4 燒結礦礦物組成和顯微結構
3.4.1 礦物組成
燒結礦礦物組成分析結果見表7。
由表6礦相組成可知,隨著FMG西部粉礦配比的增加,1#到4#鐵酸鈣的生成量呈明顯的下降趨勢,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FMG西部粉礦本身的顆粒較大,在燒結過程中難以礦化。因此,參與生成復合鐵酸鈣的赤鐵礦含量降低。同時由于顆粒較大,在燒結過程中大部分以原生赤鐵礦的形式存在,從而導致赤鐵礦含量呈增加的趨勢。1#、2#、3#三個方案,鐵酸鈣與赤鐵礦的總量相當,所以,從礦相組成分析1#、2#、3#三個方案還原性和轉鼓強度應該變化不大。與1#方案相比,4#方案鐵酸鈣與赤鐵礦的總量增加6個百分點,對于燒結礦還原性以及轉鼓強度將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1#的液相雖高,但相對較為均勻,對強度沒有影響;3#有液相局部富集對強度會有影響;4#鐵酸鈣的生成量最低,容易引起燒結礦轉鼓強度變差[2]。
3.4.2 顯微結構
四個試驗點燒結礦礦相見照片1~8。
照片說明:照片均放大320倍。在照片中,赤鐵礦—磁鐵礦—鐵酸鈣—玻璃—硅酸二鈣—孔洞的顏色由淺(白)變深(黑);赤鐵礦、磁鐵礦多為斑狀、粒狀;鐵酸鈣多為針狀、柱狀或板狀;玻璃為基底;硅酸二鈣多為柳葉狀;孔洞多為圓形或不規(guī)則狀。
1#:主要以磁鐵礦和鐵酸鈣形成的溶蝕交織結構(照片1)為主,且結構致密,孔隙含量較低。此種結構有利于燒結礦強度的提高。
2#:主要以磁鐵礦和鐵酸鈣形成的溶蝕交織結構(照片2)為主,局部可見磁鐵礦和玻璃相及少量鐵酸鈣形成的雜斑狀構結(照片3)。這種雜斑結構容易引起燒結礦強度變差。
3#:主要以磁鐵礦和鐵酸鈣構成的熔蝕交織結構(照片4)和磁鐵礦與赤鐵礦及液相構成的雜斑狀結構(照片5)為主,局部可見液相富集(照片6)。
4#:以磁鐵礦和鐵酸鈣構成的熔蝕交織結構(照片7)與赤鐵礦和玻璃相及磁鐵礦形成的雜斑狀結構(照片8)兩種形貌特征為主,且液相發(fā)育,孔隙率高,這種結構容易引起燒結礦強度變差。鐵酸鈣含量較低,同時赤鐵礦含量明顯高于其他試驗點,所以,勢必會引起燒結礦低溫還原粉化變差,還原性改善。這與燒結礦轉鼓強度、還原性等數(shù)據(jù)相符。
4 結論
(1)從燒結工藝指標試驗結果看,利用FMG西部粉礦替代毛塔粉后,替代比例在12%以內(nèi)燒結礦成品率沒有明顯變化。燒結垂速有降低的趨勢,但是變化不明顯,相對應的利用系數(shù)降低;固體燃耗、轉鼓強度變化不明顯。當FMG粉礦配比為18%時,燒結工藝指標明顯惡化,燒結礦質量指標惡化。
(2)從冶金性能看,采用6%、12%FMG西部粉礦替代毛塔粉,其燒結礦冶金性能除軟化溫度(T4、T10)有降低的趨勢,軟化區(qū)間變寬外其它指標無明顯變化。18%全部替代后,低溫還原粉化指數(shù)惡化,還原性改善。
綜合考慮燒結工藝指標和冶金性能指標,F(xiàn)MG西部粉礦可以替代毛塔粉用于燒結生產(chǎn)。建議替代比例應該控制在12%以內(nèi)。以保證燒結礦質量穩(wěn)定。
5 參考文獻
[1] 范曉慧.鐵礦燒結優(yōu)化配礦原理與技術[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13.
[2] 賈燕、李文興.鐵礦粉燒結生產(chǎn)[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