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遙記小時候初次對鐵的印象便是媽媽每天做飯的大鐵鍋,雖然當時并不知道家家戶戶為什么都用大鐵鍋做飯,但眼晴看到的卻是大鐵鍋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在大火亦或小火燒烤中為一大家人盛熟一日三餐的飯食,并伴隨著我們一天天地長大。在時日的變遷中,人們家里的鋼鐵產品越來越多:生活中的鐵鍋、不銹鋼碗瓢盆等,農耕生產中的锨鋤犁鏵、播種機、收割機等,出行的自行車、摩托車、小汽車……,在鄉(xiāng)村、在城市隨處可以找到鋼鐵的影子。
上學期間,從課本及老師的講解中獲知——鋼鐵工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yè),在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當時對鋼鐵作用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認識上,并無深刻的印象。帶著好奇和一探究竟的心理,去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曾想卻與鋼鐵冶煉毫不相干。但保爾·柯察金鋼鐵般的意志和精神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想必冶煉鋼鐵的人也如保爾·柯察金一樣。
參加工作到龍鋼后,鐵水奔流,鋼花飛舞,在人們驚艷的目光背后,是冶煉鋼鐵人艱辛地付出——爐內煉鋼、爐外煉人。在新中國成立70年周年之際,回顧中國的發(fā)展強大,離不開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壯大。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時,當年鋼產量只有15.8萬噸,而現(xiàn)據(jù)工信部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我國的粗鋼產量達9.28億噸、鋼材產量11.06億噸,粗鋼產量創(chuàng)歷史新高。鋼產量從萬到億的突破,翻了好幾千倍,豈能同年而語呢?
在1958年“大煉鋼鐵”的運動中,龍鋼的前身龍門鐵廠順應時代的號召在荒山野嶺中開創(chuàng)建爐煉鐵的局面。在61年的發(fā)展過程中,龍鋼人沖破困境,逐夢百年偉業(yè),雖歷經“三起三落”,但從未停止前進的步伐,鋼產量逐年遞增,鋼材產品由線材、棒材發(fā)展到板材、帶鋼,“禹龍”牌鋼材銷往大江南北,為祖國的建設提供優(yōu)質建材。今日的龍鋼正以日新月異的花園式鋼城迎接祖國70年華誕的到來!
追溯鋼鐵的起源,中國古代最早是用于戰(zhàn)場上的兵器,且由戰(zhàn)爭而不斷研發(fā)創(chuàng)新,而后用于生活,用于國家建設的各個方面:住房、道路橋梁、農田基建、水庫水利、交通運輸、港口航運、航空航天、網絡通訊等領域。中國橋(如港珠澳大橋)、中國路(高速公路、高鐵、城市軌道)、中國車(如“復興號”動車)、中國港(如全球最大自動化碼頭——上海洋山港四期)、中國網(光纜線路、5G時代)一張張靚麗的名片令世界矚目,令國人為之自豪、為之驕傲!
鋼鐵工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yè),在中國70年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的得以見證和實施,使新中國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走上了繁榮富強之路。再回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名言:“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光陰而悔恨,也不會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我想:這應該就是鋼鐵人生吧!
(責任編輯:zgltw)